挺膺者说·返家乡系列 | 从传统到现代的突围——青瓷筑梦:乡村振兴中景德镇产业升级与文化创新实践

Body

编者按

青春向党,青年向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党委统一部署,系团委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子参与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重点方向,25支队伍、共28人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岗位实习、文化调研、社会观察等多种实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跟随2024级本科生吴瑛婷同学的镜头,走进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见证千年瓷都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从三宝瓷谷“艺术+产业”的融合生态,到御窑遗址“考古+数字”的文化活化,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发展火花;从党建引领的“暖心路”民生工程,到非遗传承与青年创意的代际对话,政策托举下的城乡共生路径愈发清晰。在这里,瓷器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载体——以非遗活态传承筑牢根基,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动能,为传统文化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Image removed.

 

一、实践缘起

寒假期间,作为一名中山大学的大一新生,吴瑛婷同学积极响应校团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号召,以“家乡观察者”“发展见证者”的双重身份,回到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参与了“探秘家乡·共绘蓝图”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吴瑛婷同学深知家乡不仅是千年瓷韵流芳的匠心之乡,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热土。此次实践,通过走访产业园区、与基层干部交流、深入乡村家庭、考察文旅项目等方式,吴瑛婷同学全面了解了家乡发展现状,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以青年视角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二、多维调研

(一)产业蝶变:古窑薪火淬新艺,创意赋能铸瓷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瓷都景德镇经历了从传统手工作坊到国际化陶瓷谷的华丽蜕变。为了更深入地探索这一产业的创新变迁,吴瑛婷同学走访了景德镇市的三宝国际瓷谷,这里打造的“艺术与产业”融合生态令人印象深刻。三宝国际瓷谷构建了一个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术创作和数字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链。例如,三宝蓬艺术聚落吸引了超过120位国内外陶艺家长期驻留,形成了“前店后坊”的互动体验空间,让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到非遗大师的制瓷技艺,并通过AR技术参与数字青花设计工坊。

与此同时,挑战也仍然存在。例如部分传统制瓷工匠由于设计能力的局限,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遇到了转型的难题

(二)民生图景:党建引领焕新貌,共治共享暖乡情

在河源村与村支书和村民进行深入交谈后,吴瑛婷同学发现,党建引领在河源村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24年9月24日,党员干部身穿红马甲,清扫村庄主干道的垃圾、落叶和砂石等,以身作则向村民传达环保理念。

72岁的吴大爷感慨道:“以前的水泥路坑坑洼洼,子孙回乡路都难走,现在修建了新路大家都方便了许多。”在收到村民关于进村口道路路肩下沉不便于车辆通行的意见后,村党支部书记立即带队实地查看,经支委会研究决定对道路两旁泥土路面进行整修,迅速将“烦心路”变成了“暖心路”

(三)文化新生:数字活化千年韵,古今对话启华章

在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吴瑛婷同学见证了“考古+数字”模式带来的文化新生。这里以“地下瓷片+云端窑火”的模式建成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并通过3D打印技术复原3000余件明代官窑残器,运用全息投影在龙珠阁遗址重现永乐年间祭窑盛景。

除此之外还有陶溪川文创街区,其将景德镇宇宙瓷厂工业遗存改造为“π型文化综合体”,每周举办的“陶然集”吸引多位青年陶艺家摆摊,其中“釉见敦煌”数字釉画工作坊将莫高窟壁画转化为可烧制的数字色釉,单日体验预约量突破3000人次。

但吴瑛婷同学也发现,非遗传承人与商业运营存在理念冲突。釉里红非遗传承人张明辉指出:“直播卖货要求量产简化工艺,这与72道工序的宫廷技法保护背道而驰。”如何构建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标准体系,成为活化利用的关键难题。

 

三、问题凝练

基于此次在景德镇的实地调研,吴瑛婷同学发现景德镇乡村振兴在传统文化基因解码、生态价值转化、城乡要素聚合等方面展现出发展潜力,但也面临三大深层矛盾:一是千年窑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产业创新能力不匹配,传统技艺活态传承面临代际断层问题;二是山水林田的生态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价值;三是政策资源持续投入与基层人才结构性短缺之间的矛盾制约了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她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以下创新建议,希望能推动景德镇乡村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挖掘其在多方面的潜力。

 

四、创新献策

 

(一)文化破壁:IP赋能活遗产,数字矩阵传瓷韵

首先,可以通过跨界联名IP的方式助力“瓷魂觉醒”。例如,与国漫、游戏合作,将青花、玲珑等经典纹样融入到服饰和场景的设计中,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其次,设计一系列多样化的体验活动。比如,可以推出“一日匠人”体验,让参与者亲手感受制陶的乐趣;或者“茶园陶语”活动,让人们在茶香中体验陶艺的魅力。此外,还可以建立数字展厅,利用VR技术将古法制瓷、茶道表演等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展示。这样,即使游客无法亲自到访,也能通过VR设备,仿佛亲临其境般地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城乡共生:生态经济链增值,智慧治理促融合

在推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将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和丰富的生态资源结合起来。此外,在乡村治理上,可以充分利用党建的引领作用,开发“智慧乡村”和“乡愁信箱”等小程序,实现村务信息的即时公开,让村民能够随时掌握乡村动态,并通过小程序便捷地提出他们的生活需求,构建起一个高效的乡村治理循环,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三)人才聚变:加强交流蓄动能,校地协同育新匠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通过整理景德镇的人才资源,建立详尽的人才数据库,更有效地举办各类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向各地人才展示家乡的发展机会和项目,吸引他们回乡投资创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还可以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培训课程。通过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淬火成器悟真知,瓷火相传启新程。”十天的家乡实践活动,让吴瑛婷同学深切体会到:此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景德镇终会像窑火中的青花一样,历经锤炼,愈发绚烂。